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找不到任何「斜槓」和「內控者」的關聯性,斜槓青年就像書中說得會掀起一股熱潮,僅只是因為大家羨慕擁有多重職業,以及多種收入管道嗎?作者點出另一個關鍵的深層因素,「是因為某種重要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想做更多的事,企圖從過程中找到自我,增加滿足感;想透過自己感興趣的、認為重要的和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有所成就,並且還能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進而「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斜槓青年」背後的價值需求-

就是因為現有的身份無法滿足他們對自主、能力和關係的需要,

所以想透過新身份的探索來找到真正喜歡和熱愛的領域,

並不斷發展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能力,以及找到存在感與價值感

那回過頭來想為什麼會需要去尋找自我呢?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似乎很少出於興趣,大多都是因為外在壓力。像是努力學習,不是因為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為了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以此滿足家長的期待並獲得老師的認同。我們努力工作,也很少是因為喜歡或者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是為了賺錢,或者得到上司的賞識,以便未來可以升職加薪。

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得我們逐漸喪失了自主性和自我驅動的能力,若《斜槓青年》看到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這本書教導我們需要修煉哪些「內功」,透過自我修煉便不會輕易被頭腦裡的消極思維及各種擔心憂慮所限制,能夠自由地持續探索和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其中,我特別喜歡第四章作者提出一些重要且實用的精力和時間管理建議,以下這幾點我覺得很適用於上班族:

將「80/20法則」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簡單來說花最少力氣,得到最大效果   這就叫做「80/20法則」,假設一天工作十小時,那麼只有當中的兩小時便創造了今天百分之八十的成果。如果你能找出那百分之二十的最重要事情,其餘百分之八十便可以拿來做更有用的事情,同時,你也可以將自己的時間發揮更大的效率。

解決問題或者說實現目標的關鍵,就是要找到那些對結果產生至關影響的關鍵點,然後把精力集中在上面,就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書中提到如何將「80/20法則」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美國地產大亨蓋瑞‧凱勒就是嘗試靠簡化並專注於最重要的工作,從「本週需要做幾項工作」變成「本週最重要的三項工作」,再到「本週最重要的兩項工作」,但依然不見業績起色,最終他在嘗試「只做一項工作」這個方法讓底下關鍵的人業績直線上升。

最終「只做一件事情」成為最核心的管理策略,所以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們想要取得最好的結果,就是要盡量縮小目標,因為決定我們能否成功的不是做的事情是否夠多,而是做的事情是否正確,以及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是否足夠專注。

善用每天最重要的四小時,建立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在如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資訊時代,忙碌和價值已經沒有直接的關係」、「忙碌不代表生產力」這個理論確實有引起我心中的小波瀾,從小到大,我有一個觀念就是「每天必需花長時間讀學校的書、寫作業才會拿到好成績」,我沒有反思自己有沒有用對的讀書方法,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我真的有集中精力在做一件事情嗎?

再回想以前讀書時,總是會有那種平常看起來不用功,但是段考前幾天靠閉關、臨時抱佛腳,成績就能一飛沖天的人,尤其是遇到考高中、考大學時,就是會出現這類的「黑馬」,除了本身可能就是吸收能力比較快,我也在想他們是不是從小就訓練自己擁有異常的專注力和深度工作的能力。

究竟什麼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必須在無干擾的狀態下才能專注進行,這類的工作是沒有標準答案和固定做法,能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隨著時間推移,能夠讓我們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優勢。

淺薄工作」相對來說,就是任何重複性的、流程性的,或是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執行類任務。

作者提出一個問題幫助我們判斷是否有缺乏深度工作的能力:我們在學習或工作中會不會做著做著就想要去看看手機,一有什麼新的資訊出現,就立刻被吸引;雖然總想要透過學習和輸出的方式進行自我提升,可是一旦遇到稍微有點認知挑戰、消耗腦力思考的事情,就很難靜下心去做,總是一拖再拖;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卻沒有任何的內在充實感,以上就是缺乏深度工作能力的症狀。

更糟糕的是,如果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那麼即使在我們想要專注的時後,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尤其是大多數企業依舊堅守著「忙碌代表生產力」很多老闆只有看到手下的員工不停地忙碌和加班才會感到心安,就會造成有更多人選擇用忙碌來緩解暫時的焦慮。而讓自己忙起來的方式就是做大量不需要怎麼思考的淺薄工作,這樣起碼讓自己覺得,這一天做了很多事情,但事實上「忙碌」和「價值」已經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創造價值的關鍵點在於思考力和創造力,永遠都在忙碌的人是沒有時間思考,也就很難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深度工作模式非常的重要,書中提到其實我們每天能處於深度工作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四個小時,一般來說,早上是最適合深度工作的,因為早晨起床後的兩三個小時,頭腦是最為清楚和活躍的,我們要多利用「腦的黃金時間」優先完成那些有難度、有挑戰的工作,可惜的是,這段時間很多上班族都在擁擠的捷運或公車上趕著上班,所以建議可以透過早起,為自己在上班前贏得更多個人時間;到了公司後,千萬不要先做那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優先完成那些有難度、有挑戰的工作。

利用番茄工作法:訓練自己的工作專注力

除了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四小時、建立最佳深度工作模式之外,訓練自己的專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番茄工作法」是很不錯的訓練方式,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的定義如下:「一種時間管理法,由 Francesco Cirillo 創立,該方法是使用一個番茄時鐘(定時器),分割出一個 25 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

在番茄時鐘響起之前,是不允許自己做任何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事情,不過我們的注意力系統本來就不是為了對同一件事情長時間保持興奮狀態而存在的,所以番茄時鐘不宜設定過長;如果一開始覺得堅持25分鐘太難,可以先設定為15分鐘,之後再慢慢加長,一開始要持續保持專注力也許會有些困難,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隨著大腦中新迴路的形成,阻力不斷減弱,就會慢慢發現專注力似乎沒有這麼難了。

唐鳳也推的「番茄鐘工作法」怎麼用?沒懂這 3 原則,超容易失敗這篇文章裡有更仔細提到如何運用番茄時鐘以提高工作效率,之後我想實際運用看看再和大家分享。

以上就是我覺得三個很實用、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上提高效率的方法。

1. 利用刪減法,設定本週要完成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2. 善用每天四小時建立深度工作模式,培養自己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3. [番茄工作法],持續一段時間的專注力來提高工作效率

長久堅持下去更可以提高自我驅動的能力,也就是作者貫穿這本書提到的「內功」,更多的自我修煉就要由大家一起來閱讀、挖寶囉。

《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博客來連結

相關的閱讀書籍《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也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