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前,航空業一直是很多人夢寐以求想進的行業,現在也不少人在等待疫苗出現、看航空業何時會復甦,究竟進航空公司有什麼吸引人的優點呢? 員工優待機票讓出國旅遊能省下不少支出,雖然是要補空位,但還是眾多人最喜歡的福利;此外,工作時間彈性、安排長假非難事,還有下班就能和公事說再見等等都是在航空業工作的許多優點。

下班立刻出國,搭飛機如同搭高鐵

不管曾經是地勤還是現任空服員,身邊都有遇過同事帶著行李箱來上班,因為一下班就要馬上開員工優待機票出國玩,有了優待機票讓出國的花費大幅降低,去日本、韓國約三千或以下,去更近的國家更便宜,曾有同事很想吃港式料理,隔天馬上開票到香港一日遊,也有人想省飯店錢選擇到澳門一日遊,當機票價錢變得像高鐵票差不多時,想要多出國玩的人,就能搭飛機變得像搭高鐵一樣頻繁。

如果想去更遠一點的地方,到歐美國家常常也是一萬元有找,我有同事因為看到班表出來恰巧有四天假,就心血來潮決定一下班就開優待機票帶媽媽到法國三天兩夜,兩個人能省下不少機票錢,因為優待機票不僅自己能使用, 爸媽、老公或老婆、小孩也能享用,有些公司還有親朋好友的優待機票名額,雖然開票也是有風險,可參考這篇航空公司的員工優待機票,真的沒風險「物超所值」?但每次一趟家族旅遊下來都能省下不少機票費用,所以還是會在淡季時多多安排旅遊、開優待機票出國。

工作時間不固定、較有彈性

進入航空業後工作時間不再是固定的朝九晚五,而是輪班制,我在復興當地勤時有分特早、早、中、晚、大夜班,每個月都能事先劃幾天不能上班的時間,班表出來後還可以在公司規定的次數下和同事換班,之前我費一點功夫就能將自己不喜歡的早班全部換掉,能夠彈性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

現在在外商航空,雖然不能換班(補充說明我們公司不是只有台灣人不能換班,而是公司八千多位空服員不分國籍都不能換班),但因為從台灣出發的航班是固定中午或下午的那幾個時間,所以都不用早起和別人在尖峰時間擠大眾交通工具,當然在外站還是有需要早起的時候,但只有少數要自己搭飯店接駁車,大部分都是公司派車統一從飯店到公司或機場。

也因為航班時間不固定,像美國班幾乎都在下午有些甚至傍晚才出發,我常常都能睡飽、在飯店游泳、悠閒的吃個午餐再準備上班,有時候真的滿享受這種工作步調,但事情總是一體兩面,在外站會有需要半夜起床或在極短時間內調時差的時候,對我來說常常都是噩夢一場,在10件當上空服員才體會的事情裡我有描述比較多因為工作時間不固定,造成比較辛苦的一面。

安排長假非難事,開心出國囉

上班族照勞基法的規定滿一年才有七天的特休,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七天一次全請掉,所以如果平時想要多休幾天,通常都會想辦法卡國定假日或連假的前面和後面,我以前是上班族時,還要和主管、同組的同事協調,避免大家都不在公司,因此想休個5天以上的長假,總是會有莫名的壓力、擔心要看別人的臉色。

但從事地勤或空姐工作後,想去遠一點的國家,休個10天左右的長假變成不是什麼難事囉(現任公司只有規定最長不能超過兩週沒上班),只要事先劃休幾乎都可以按自己的計劃休假、開優待機票出國,也是有沒有拿到假的時候,不過這情況在我們公司比較少發生;我當地勤時能劃的假沒有空姐這麼多 (每一家航空公司給的福利不一樣,這只是我個人經歷上的比較),不過除了劃休,我還能想辦法靠換班休到自己想要的長假,所以事與願違的情形很少見,而且休長假時也不用再找代理人、寫交接清單,真的是太棒了!

非責任制,下班就和公事說再見

剛畢業時在公關Agency上班根本就很難有所謂上下班的分界線,差別只在於「人是不是在辦公室工作」不管前一天已經工作到半夜,或是週末,還是自己的排休,只要有事就會收到公司打來的電話,或是主管的連環LINE,如果逼不得已還得拿出筆電在家工作。記得剛出社會時一下子負責很多專案,又很多工作因為不熟悉需要一改再改,有一次發燒請假在家,但因為文件需要改,也只好在家工作,幾個月後工作漸漸上手,雖然比較沒有這麼誇張需要抱病在家工作的狀況,但休假被找還是常有的情形,有時候真的覺得很難好好放鬆休息。

但當地勤、空姐時就不一樣了,下班就無事一身輕,想幹嘛就幹嘛,除非工作上犯了什麼錯有Case,或被投訴需要寫報告,不然公司根本不會有人找你,也從來不會有休假卻要帶公事回家做的情況發生,對我來說,這是我認為從事航空業最喜歡的優點;但相對的如果一直沒有機會升遷,「工作被取代性」也高,因為隨時被開除,公司都不會有任何的損失,這點在復興倒閉時我有更深刻的體悟。

不合拍的同事一下班就說掰掰

工作上總是會有比較合拍、聊得來的同事,也難免有比較看不順眼的人,上班若都待在同個辦公室,也很難躲掉不想遇到的人。在復興當地勤時覺得大家感情都不錯,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互相扶持,我沒有感受到有什麼學長姐制的壓力 ,也沒有國籍上的差異,但因為桃園站人數不算少又是輪班制,所以有些同事真的超少遇到。

在外商航空當空姐後就不太一樣,剛上線就有遇過老鳥專愛一直盯著菜鳥,或是明明沒事,卻硬要找事給你做;另外還有的狀況像是公司規定有外籍組員在場,要以英文為主要的溝通語言,但就有同事偏偏不~要,就算知道你聽不懂也不想多解釋或搭理,面對這種不友善的同事,都很開心一下飛機後就可以說掰掰,反正公司的空服員這麼多,可能從此再也不見,或是好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有再遇到的可能,不過還好目前為止遇到的好同事還是佔大多數,少數不友善的就期待下機後說再見囉。

「持續面對的挑戰不多」但能領到不錯薪水

這前提是建立在升遷機會不多的情況下,若當地勤視情況有可能升到督導、主任甚至一站的站長;空服員未來可以升小座(經濟艙負責人)、大座(座艙長),這樣需要持續面對的挑戰才會多一點,但僧多粥少,若是外籍員工機會更是渺茫。

如果持續當地勤或空服員,熟能生巧後工作就變得像是例行公事,當然還是有需要學習的地方,像是地勤若負責不同的代理航空,要學會不同的電腦劃位系統,遇到特殊棘手的簽證、轉機或甚至旅客情緒不穩等問題,學習如何解決都是累積自己的經驗值;而空服員每飛新的機型,都要再累積自己的航空知識,每趟飛行前的抽考、還有每年一次的複訓也是不容小覷。

但說實話和外面很多工作比起來,需要持續面對的新挑戰真的少很多,工作壓力也沒有一直這麼大的情況下,就能領到在台灣文組相當於要到主管階級的薪水,在還沒有疫情前薪水平均都有七萬左右,有時候飛時比較多或飛越多年會再往上加;至於地勤的薪水,在復興時有四萬多,同事愛上夜班、賺夜間津貼都上看五萬,兩大國籍航空薪資甚至更高,也難怪每當航空業招考,常常都是近千人報名、大家擠破頭搶名額。

如果你問我什麼樣的人是最適合進航空業?

「我認為能適應輪班工作制,在長期作息不正常的狀態下也能吃飽、睡飽的人最適合」

唯有這樣身體才能較不受工作輪班的影響,不會成為領較高薪水的代價;每份工作都有好有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囉!

(怕引起爭議,我文章的地勤人員是指會和旅客面對面接觸、主要負責在櫃檯劃位和登機門服務的「運務人員」,並不包括航勤、內勤、飛機修護或是停機坪作業的裝載作業人員)

圖片來源:Pixabay